Beautiful 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blue rose and flower crown, showcasing grace and elegance.

出恭與馬子的由來

古時候有沒有廁所啊?當然有啦,有一句講來難聽的話叫做「占著茅坑不拉屎」,這個「茅坑」就是古人的廁所,但是很天然,沒有門也沒有沖水馬桶,就用茅草與竹子簡單搭個棚子遮一下。春秋時代,晉景公去上廁所時,竟然掉進茅坑裡淹死了,他應該是歷史上第一個死在廁所裡的君主。

到了漢朝,茅坑的位置稍微變高了一點,設在宅院的後方,茅坑的下面是豬圈,人與豬的排泄物相混,稱為「圂廁」。這種廁所可以有效節省空間,混合的排泄物還可以做肥料;缺點則是,豬圈與排泄物混雜在一起可能會引發疾病。

上廁所總要擦屁股,但紙張是東漢發明改良、一直到宋代才流行的產物,更不要說柔軟潔白的衛生紙還是近代才出現,而且只有少數奢華的家族得以使用。可見得在古代,用紙擦拭屁股,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情。那古人如廁後用什麼清潔呢?用扁平的石頭、光滑的竹片、大片的葉子或是用水清洗,也有講究的人會用布甚至絲織品。

古時候上廁所有個文雅的說法,叫「出恭」。隋唐以來實施科舉考試,考場周圍都有「入則敬」、「出則恭」的標語,提醒考生恭敬有禮,因此考生內急時,就以「出則恭」的文雅方式表達,「出恭」因而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。

那「馬桶」又是怎麼來的?原來,古代皇帝會便溺在桶裡,再由專門收運的人處理。而皇帝所使用的便器,一開始叫做「虎子」,就是將外觀做成老虎的樣子,在老虎頭上灑尿潑糞,代表一種精神勝利。到了唐朝則改叫「馬子」,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叫做李虎,古代對帝王姓名有避諱的習慣。後來,便器就被通稱為「馬桶」。所以,如果你向古人介紹女朋友,然後用以前的流行語說「這是我馬子」,其實非常失禮,也容易造成誤會。

唐代有專門收取馬桶的清潔人員,稱為「傾腳工」,會挨家專戶收集糞便,然後做成肥料賣到農村。宋朝時,這個行業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,競爭還頗激烈,甚至會為了爭奪經營權而告官。等到抽水馬桶出現後,這種收馬桶的行業自然就漸漸式微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購物車